【案例简介】
小云,女,江西南昌人,家庭经济特殊困难学生。小云自2021年9月入学,初入校时表现积极,学习成绩优异。但后来和家境优裕的同学相比,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努力也于事无补。于是开始思想消除,成绩下降,生活方面也变得孤僻,独来独往。
2022年3月辅导员走访宿舍时,发现该生情绪低落,躲在床上独自哭泣。问及原因,该生只是说状态不好,学习跟不上进度,效率低、压力大,当谈及家庭情况时更是支支吾吾,有意回避。
小云在多方的帮扶下,现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也取得了很多耀眼的成绩。
一、案例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突然发生变化需要引起辅导员高度重视。首先需破解四个关键问题:(1)什么原因导致学生状态发生变化?(2)在学生学习进度严重滞后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帮助学生提升成绩?(3)如何缓解学生精神压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4)如何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引导学生重新树立学习信心?
对于该案例来说,要运用“好快慢”思维准确把握矛盾发展轻重缓急的各个要素。一方面立足脚下,用好快思维,解决好紧要问题和重要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根源,帮助小云解决眼下的问题。同时进行心理疏导。该生此前不存在心理问题,其情绪低落属于短期的、应激性的,应及时处理,避免演变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面向未来,用好慢思维,解决好关键问题和发展问题。小云此前表现良好,说明并不存在学习能力不足的现实制约,学习成绩下降属于认识问题,有较广的引导空间。
二、解决思路与实施办法
(一)多措并举,了解问题根因
经了解,小云父亲身体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母亲没有工作,前不久突发脑溢血做了手术,家里开销很大。父母的烦心事多向小云倾诉,父亲告诉小云,打算将唯一住房出售,这使得小云更加焦虑。
通过谈心谈话,发现小云责任心强且十分孝顺,总想替父母排忧解难,但苦于无法解决问题而情绪低落,无法安心学习,久而久之导致学习进度落后,加剧了焦虑情绪。辅导员了解到小云有专升本的打算,由于经济原因只能望而却步。这使得小云更加沮丧,最近一周更是日不能食夜不能寐,意志活动减退。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心谈话,小云敞开心扉与辅导员无话不谈,为后期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立体资助,解决实际问题
导致该生成绩下降、情绪低落的根因是经济问题,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同时也要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2022年4月,征得小云同意后,辅导员对小云进行了实地家访,购置生活用品和营养品慰问该生。这些慰问品虽不足以改变小云家庭的困境,却可以使小云感受到来自学校、辅导员的关爱、支持和鼓励。辅导员向家长和学生详细讲解国家、学校“奖、助、勤、贷、补、免”等多种形式结合的立体资助体系,从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资助,除国家助学金,帮助学生申请临时困难补助和勤工助学岗缓解该生生活压力。指导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通过多种形式从经济上对学生进行帮扶,解学生燃眉之急。
(三)学业帮扶,重拾学业信心
该生问题的根源是家庭突发变故,导致经济困难雪上加霜,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状态。由于小云学习进度严重滞后,辅导员帮助该生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合理规划每门课程的学习时间。鼓励小云追赶进度,提升成绩,争取各类学业奖学金。安排学习基础扎实、与小云关系较好的党员同学对其进行“一对一”辅导,每周反馈帮扶进度。坚持“全员育人”的工作原则,联系任课教师共同对学习中的难点进行辅导。协同专业老师指导小云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比赛提高该生专业兴趣和学习信心。
(四)关心关爱,驱散心中阴霾
由于小云情绪低落已有一段时间,且出现了意志活动减退的症状,在获得学生同意后,联系心理健康的老师对其进行心理评估与疏导,安排班委和室友关心陪伴小云。同时加强家校沟通,联系学生家长,告知学生在校情况与表现,建议家长关心、鼓励学生,避免将生活重担过分施压到学生身上。
鼓励学生参加集体活动。此前小云在组织沟通方面能力较为突出,鼓励其发挥自身优势,带领同学积极参与实践。2022年5月,指导小云组建团队赴八一起义纪念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与小云增加日常的交流互动,让小云感受到老师、同学的关心关爱,重新找回乐观、积极的生活状态。
(五)润物无声,培育感恩意识
以学校各类资助活动为载体,结合谈心谈话等多种形式对小云及全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资助政策的深远意义。鼓励小云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助学·筑梦·铸人”主题活动,在日常谈话中引导学生懂感恩、会自强,展现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充分发挥资助的育人功能,增强受助学生感恩意识,在润物无声中助人。
三、工作总结与启示
通过这几年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接触,本人深刻体会到在资助工作中,要尤其注意发挥资助育人功能。要注重用真情去关心关爱学生,了解其问题根因,建立师生互信关系。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将学生资助工作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形成“资助、励志、强能、感恩”为一体的资助教育实践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一)精准开展帮扶,做到因材施教
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家庭情况、成长背景、性格特征、精神需求进行精准资助和帮扶。所谓精准,就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重点是“分配给谁、怎么分配、分配多少”的问题,要做到因材施教,避免均匀式、格式化的资助。对于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同学,可以通过临时困难补助等方式及时进行帮扶,缓解学生的压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
(二)关注心理健康,增强抗压能力
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认为,人在基本需求尚未得到满足时不仅会影响其高级需求的满足,还有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因此,要高度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同学的心理健康,他们一方面承受着物质的匮乏,另一方面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应充分供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资源,采用心理咨询等形式,及时疏通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心理障碍(疾病)。同时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讲座,使学生掌握自我调适的方法和技巧,增强其心理抗压能力。
(三)扶困兼顾扶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度著名学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应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是社会生存、适应及发展能力的低下与短缺,强调解决贫困的根本之道是提高个人的能力。因此,高校资助工作要以学业生涯资助育人新理念——“发展型资助”为引领,以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帮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掌握一技之长,早日摆脱贫困。同时,全面跟踪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情况,做到“一生一策”。
(四)强化感恩教育,激发内生动力
资助是手段,目的在育人。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培育感恩意识。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亲近学生、情系学生,通过谈心谈话、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措并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政策普及和宣讲等资助宣传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将“资助、励志、强能、感恩”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艰苦奋斗,用实际行动回报国家、社会,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